您的位置:首页->散料机械->正文

 

  招标人的困惑

 李毅民 2005-6-9

  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较大的工程项目逐渐开始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建设和采购。建筑工程、电力工程、大型企业建设、大型水库、高速公路、体育场馆等大项目逐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签约。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进步,对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良行为,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秩序,降低采购和建设成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大型项目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签约。虽然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招标可以降低建设项目或大型设备的成本,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招标人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招标和投标的行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真正走向规范和正规。同时,招标投标的经济活动要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的发展相适应。招投标制度的运作的变化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招标投标方式签约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多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招标都那样如意。不如意的招投标活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招标人单纯考虑工程的价格,以价格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认为价格低的投标人就应当中标,否则就不应当中标。而实际上投标人的设计、施工的成本差异很大,导致工程或设备的成本差异很大,最终导致工程和设备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工程竣工后若干年才会显露出来,由于投标人的价格极低,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必然要想方设法的降低成本,施工质量无法保证。有如土建工程的豆腐渣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机械设备方面,如果价格过低就会发生设备寿命短,设备故障率高。出现断裂破坏,疲劳破坏的问题。

  2、招标人不十分了解投标者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工程或设备制造业绩、质量、信誉等。部分投标者不具备承揽某项工程的资格,或也不曾有过类似工程的业绩。但投标人在投标书中描述的内容完全符合招标人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招标人的想象。招标人阅读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后感到非常的满意即认为该投标人就应当中标。实际上是以着投标人的投标书的文字内容的好坏做为主要依据来决定中标者。

 3、评标人被评标会议以外的人员左右而倾向于某一个投标商,使招标的初衷发生了改变而未达到招标的目的。 

 4、评标成员或决策者被部门上级所左右,而并非真正的评标。往往受到同行业的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而决定由本部门同行业的企业或本地区的企业来承担某个招标项目。在招投标中,省级、市级政府的干预,本系统主观上级的干预成为招标的决策的主要因素。

  5、在确定了中标者之后,开始实施招标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上存在着这样的中标者在工程进行了一部分后要求招标者涨价,声称不涨价工程无法继续进行,有时还会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来做说客要求招标方涨价。这时虽然经过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的商务签约,而实际上仅仅是走了一个形式,变相的由上级部门决定施工方或供货方。

  6、评标人在几天内单纯通过阅读投标书和听投标人的叙述是很难达到对投标人的真正了解的目的。无论是专家人才也好,还是本企业的人才也好都很难在综合各个方面对招标人的技术、业绩、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所以在招标之前应做响应的社会调查方可对投标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事实上,招标和投标的活动即有着经济活动的一面,又有着技术活动的一面。用IT行业常用的一种说法就是性能价格比的概念。即要求设备性能更好,********。但无论怎样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任何超低成本的工程和设备都会存在着不良工程和设备的隐患。作为工程施工者或供货者无论其投标的价格再低也需要有利润的存在。当然,部分投标上为保证质量或许不降低其成本。但这样的承包方往往缺乏足够的业绩或过去从未涉足过本领域或本行业而要进入这一行业或领域打出低价格的招牌。作为招标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投标方如果承担工程或项目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招投标制度目前还尚不成熟,还要通过长期的经济活动的变革而不断的完善。它是一个经济活动,还是一个社会的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招投标制度无论是对社会,对招标方,还是对投标方都会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公平,更加的合理,真正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李毅民  2005年6月9日